有机的另类探索
发布日期:2012-06-07
阅读量:1434

目前有不少企业也在做“蔬菜+山庄”的模式,但郭立新认为百翠山庄与其他农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自然之道的坚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对会员传递的“精于心、简于形”的自然表达。有机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国内有机农场也大多学习欧洲同行,甚至连种植的蔬菜也很西化,比如会种植罗勒这样西方常用的食材。不过郭立新对这样的理念不敢苟同,一个对此印证的现象则是百翠山庄会员中的外国人稀少。


  做中国的有机农场,与自然和谐,因此在形式上,百翠山庄的建筑都是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不用钉子,灰瓦和青砖都来自于农村的老房子;在种植实践上,则基于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去种植相应的蔬菜。就像百翠山庄现在位于浙江湖州,要遵循的就是江南种植文化,不会去用大棚强求种植北方的或者反季的蔬菜。


  顺应自然,在百翠山庄销售上的表达,就是把有机产品本身应该有的价值呈现给会员,不会按照后者旧有的对于蔬菜的感官要求进行“打扮 ”。“我们的蔬菜从采摘到运送到会员家,会保证在 24小时之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故意摘掉烂叶子或者洒些水去让菜看上去更漂亮。可能会员拿到手的青菜是软软的,看上去比较老,但是一放到水里很快就会立起来,并且一炒就烂。”郭立新说,“安全、健康,美味,一旦会员建立起与我们同样的标准,就会认为我们是好的。”曾经一个不爱吃蔬菜的五岁小孩吃了百翠山庄的青菜,发现蔬菜原来挺好吃的,还反问妈妈以前买的是青菜吗?郭立新把这看作是对百翠山庄的最佳奖赏。



  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田园梦。”郭立新笑言。尤其他又来自农村,对农村的记忆始终有着小时候存留的健康、自然与自由。现在的创业,比他之前已经上市的公司,更让他感到荣耀。然而,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你的蔬菜真的是有机的、安全的吗? ”张女士的疑惑存在于所有有机食品消费者的心中。曾经欧盟一个有关中国有机农业的报告就指出,中国有机农业的可信度低,主要原因是制度框架不够成熟,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不道德经营者利用制度缺陷等。尽管国家对有机食品有统一的认证标准,但是有机蔬菜造假的案子屡屡被媒体曝光,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就报道了山东两家龙头企业的造假行为,而农业部曾经抽样检测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有机蔬菜,据说结果也是“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安全是我们对会员提供的核心价值。”郭立新强调。有机原本就应该是安全的代名词,但他隐晦地表示,业内不同企业对此的理解、表达和坚守是不一样的。“我们不把认证作为安全的唯一标准。”他甚至不赞成销售人员把产品通过认证作为说服客户的理由。事实上张女士已经吃了两个多月的百翠山庄有机蔬菜,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它上面是否有认证标志。


  有的企业为了让会员放心,甚至在泥土下铺光缆,使用全程实时监控的“全球眼 ”。百翠山庄则用了一个最土或许也是最管用的方式——参与式认证。“我们敢开放,”郭立新自信地说,“山庄对于会员在任何时候都是开放的,他们可以和种植基地的生产者有充分的沟通。我是不可能管住所有的员工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我们平时怎么做,会员是能获知真相的。”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忠诚会员,其速度是缓慢的,也需要长期的投入。


  郭立新要面临的另一个难题还在于前端的种植上 —如何用顺应自然的种植方式来达到现代化种植的产量。比如,在现代化种植技术下,大米的亩产有 1000多公斤,但是在自然的种植方式下,百翠山庄的亩产只有三五百斤,但这个产量是否就代表着“自然 ”、“有机 ”?这个量的极限到底是多大?对此,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做有机产业,通常认为门槛在于规模、资金和时间。但在郭立新看来,要快速实现简单盈利并不难,甚至种植几十亩地就够了,并不需要现在这样 1500亩的土地配备。倘使像前者那样,人员、土地、肥料等成本都降下来了,成本甚至可以压缩到忽略不计。然而,百翠山庄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并且是能够复制的。这也是所有有机行业从业者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郭立新希望通过百翠山庄来实践这样的可持续性。

(作者:张凌)

×